予一以贯之句式

  • 一以贯之类似的词语

    C

  • 劝学 文言特殊句式

    判断句
    1、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
   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,也不再能再挺直,(这是由于)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。
    2、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
    登上高处招手,手臂并没有增长,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;
    3、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
   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,(只是)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。
    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:“无以…” “没有用来…的办法”。 (所以不积累小步,就不能远达千里;不汇聚细流,就不能成为江海。)
    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
   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,坚强的筋骨,(却能)在上面吃泥土,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,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。
    介词结构后置1、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
   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,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;冰是水凝成的,但比水更冷。
    2、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冰,是水凝结成的,却比水寒冷。
    “生”通“性”。

  • 《论语》(卫灵公第十五)中“予一以贯之”是什么意思

    【原文】
    15•3 子曰:“赐也!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对曰:“然,非与?”曰:“非也.予一以贯之.”
    【译文】
    孔子说:“赐啊!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?”子贡答道:“是啊,难道不是这样吗?”孔子说:“不是的.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.”
    【评析】
    这里,孔子讲到“一以贯之”,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.那么,这个“一”指什么?文中没有讲明.我们认为,“一以贯之”,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,认真思考,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.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,要学与思相结合,认真学习,深切领悟.

  • 请问"以一贯之"与"一以贯之 "两词的区别和用法.

    南宋朱子承程颐之说,把忠、恕分开,相应地把"一"和"贯"也分开,"一是忠,贯是恕"。一是一本、一心,这一本、一心就是"一个真实自家心下道理",就是"真实无妄",在圣人那里就是"诚",而在一般人这里则是"忠";而"贯"则是"通","贯"即通万事。"贯"也就是要以"恕"贯乎万物之间,把忠于一己之心拽转头,变为忠于他人之心;合起来说,"一以贯之"也就是以"一心应万事"。打个比方,这就好象一棵树,忠是本根,而恕是枝叶;这又好象用绳索串铜钱,绳索是一,即忠,串是贯,即恕。
    这样,"一以贯之"也就可以说是"以一贯之",这里的"一"不是"忠恕",而只是"忠恕"中的"忠"。而"忠"也就是"心",就是"诚", 因而,在宋儒心、性、理合一的道德形上学中,以忠"贯"也就等于以心"贯",以诚"贯",以性"贯",以理"贯"了。这当然说得通。 这不仅克服了上面邢 的以忠恕一理来统天下之理难于自圆其说的困难,而且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,这是一种把儒学融汇贯通为一个道德形上学体系的很有意义的努力。所以,宋儒,还有后续的明儒,都喜欢说"一贯之道。"
    一以贯之
    发 音 yī yǐ guàn zhī
    释 义 贯:贯穿。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。
    出 处 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’曾子曰:‘唯。’子出,门人问曰:‘何谓也?’曾子曰:‘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’”
    示 例 据谷超豪等人回忆,凡遇应当参加的讨论会,苏先生向来是风雨无阻,几十年间~。(刘征泰《苏步青》)
    从自身做起,以一贯之,做八荣八耻的践行者

  • 子曰∶“赐也,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对曰∶“然,非与?”曰∶“非也!予一以贯之。”是什么意思?

    孔子问:“子贡啊,你把我当成不断学习从而了解现实当下的人吗?”子贡回答:“对,不是这样吗?”孔子说:“不是啊,我只是直下承担当下现实而贯通它。”

  • 一以贯之是成语吗

    是成语

    成语典故

    出处

    一、《论语·里仁》:子曰:"参乎!吾道一以贯之"曾子曰:"唯。"子出,门人问曰:"何谓也?"曾子曰:"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
    二、《论语·卫灵公》子曰:“赐也!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?”对曰:“然,非与?”曰:“非也。予一以贯之。”